不可以以貌取人的议论文素材
问:请谈谈为什么不能以貌取人,试举一个著名事例
- 答:春秋时期,孔子的学生子羽相貌丑陋,孔子对他很冷淡,他只有离开孔子回去自修,后成为有名的学者。而学生宰予长得很好,且能言善辩,但后来被孔子批评言行不一。也有一说,是宰予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,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(亦字子我)当宰予。不论是什么原因,孔子曾感慨地说:“不能以貌取人,也不能凭人说话来衡量别人。”[2]
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,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问:请谈谈为什么不能以貌取人,试举一个著名事例
- 答:孔子:“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.”
语出《史记·卷六十七》:“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之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”
子羽,人名。
春秋时,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,其中有一个叫子羽,一个叫宰予。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,所以孔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,后来子羽只好退学,回去自己钻研学问。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,又能说会道,因此孔子很喜欢他,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。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之外,子羽是一个热爱学习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,他离开孔子后更发奋努力学习、钻研,成了一个很著名的学者。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,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。相反,宰予却非常懒惰。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,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,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,但他都不听,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。
后来,宰予靠着他的口才,在齐国做官,可是没多久,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,被齐王处死了。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,很感慨地说:"从子羽身上使我明白,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;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,不能只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。" - 答:被称为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曾在镇江读书。一天,郑板桥听说金山寺有书画展,就独自一人去观赏。到了方丈室,老方丈见郑板桥衣着简朴,便对他不屑一顾,仅勉强地招呼了一声“坐”,然后对小和尚说“茶”。过一会儿,老方丈见郑板桥仔细观赏墙上的字画,意识到他对书画有一定的认识,态度稍微变好一些,于是又说“请坐”,并喊小和尚“敬茶”。当方丈得知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,惊喜万分,态度马上转变,忙露出笑脸说:“请上座!”又急忙吩咐小和尚:“敬香茶!!”
这是方丈在逐渐得知郑板桥的身份发生的一个态度转变,说明了方丈的势利和作者的智慧。
问:人不可貌相现代名人故事
- 答:民间故事—人不可貌相(记得关注&点赞哦~!)
- 答:马云,百度一下马云的故事……
本文来源: https://www.52fabiao.com/article/a8a8fc5d0d7c7d6a753c3ac3.html